🌎
百佛殿
/
学佛释疑
/
列表
🌎
BaiFoDian
📁
学佛释疑
📄
列表
161.
为何世人多把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
这个原因有几种说法: 一是,关公生前善于理财,特别擅长会计业务,曾发明“笔记法”、“日清簿”等记账方法。所以商人把他作为守护神。 第二,关公给大家的印象是忠义守信。商人做买卖也讲究诚信,才能够赚钱,…
162.
如何避免「说四众过」
要如何避免“说四众过戒”,这当然每一个人不说四众过的因缘不同。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子:这个嘴巴它是一个工具,一个人嘴巴会讲话是心来推动的,所以你要不说四众过,就是你的内心当中有比较大的包容性,“我家广…
163.
不历僧祇获法身的意思是什么?
《楞严经》这个偈子是讲不经过多少阿僧祇劫,就能获得法身理体。这是从圆顿的角度来建立的。 那么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我们契入到自性清净心,那里离开了时间,离开了空间,离开了修证。当下圆明,无欠无余,直指自…
164.
阿弥陀佛的接引力和神秘超自然能力有什么区别?
如果粗放的说,这两个力是一个力。为什么?阿弥陀佛的接引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超自然的,人类理解不了它,所以就是神秘的。但如果细说,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迷信和正信的问题。 我们依照常情、俗情,把人间的吃喝拉撒、…
165.
修人天善行与往生有什么关系?
问:修人天的善,对于我们培养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,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? 答:是间接的关系,不能谈直接的关系。直接的关系就是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这句名号。 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国”,怎么去理解这句话?…
166.
天天做好事,会不会有好报?
宿世修的因,这世的果不一定立时呈现。不可能说,刚做了好事,就期望见到好的效果。但切忌不能因此就退失善念。 你这一世做的好事,也许在下一世开花结果,佛教讲三世因果,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预知后世果…
167.
一心三观是怎么回事?
这个是天台宗圆教的一个观法,就是“一念心具足三千诸法”。按照天台初祖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看到“三智一心中得”,三种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这三智一心中得。他就想这一个心里面有三种智慧,这个也是…
168.
专修净土可以诵经吗?
我们净土行人有两种:一种呢,就是专修专念——口念弥陀,心想弥陀,身拜弥陀,但是这种专修的人要业障轻、善根强,他这种人也很容易成功;还有一种,就是叫圆修,我们也要适当的处理我们的业障,也要破除我们的妄…
169.
为什么说要“度众生”又说“无众生可度”?
何以故,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。——《金刚经》 文字虽相同,境界却完全不一样哦。这段经文我们在前面第三分佛陀回答须菩提尊者也是回答这一段。但是我们要知道,虽然文字相同,…
170.
清明祭祀如何才能更好地行孝呢?
清明祭祀不宜杀生。清明祭祀祖先,不过是后代子孙慎终追远,不忘本源的一片心意而已。至于祖先是否来接受祭祀、享用供品,那就很难说了。为什么呢?祖先如果生前修人天善福,必生人天受乐。祖先在世如果造三途恶业…
171.
是否可以供奉半身佛像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有时会在街边小店、餐厅或者其他非寺院场所看到半身的佛像,甚至佛头塑像。虽然此类塑像多以工艺品、艺术摆件之名出售,但也有人会请购后放在自家的佛龛供奉,那么,在家可以供奉半身佛像吗?供…
172.
什么时候可以面露金刚怒目之相
儒家云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’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’在修行的道路上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与执着,有优点也有缺点,有特别在意的地方,也有豁达容易放下的地方…
173.
师父替弟子背业的说法是真的吗?
问:师父,自己的因果自己背,为什么皈依后,师父要为弟子背业,怎么想不明白? 答:谁告诉你的?就是谁告诉你“你皈依谁,谁就为你背业”这样的一个说法?想不明白,我们就要去找到一个原因。 为什么?那我们都…
174.
睡觉之前,能不能躺在床上听经闻法、持咒念佛等?
每个人晚上睡觉时,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,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。而对普通人来说,这几分钟,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。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,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。而学佛的人,懂得珍惜时…
175.
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《法华经》?
佛告诉我们,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《法华经》。“入如来室,著如来衣,坐如来座”,能做到这三点,就有资格为四众弟子说《法华经》。 首先,入如来室。入如来之室,就是入佛门了,有慈悲心就有资格入佛门。 第二…
176.
寺院斋堂外面的木鱼是干什么用的?
寺院斋堂外面吊的那个木鱼,是不是必须要有呢? 那叫梆,打梆、召集十方僧用斋。有的用斋是先打板,两块木头相打发出声音,啪、啪、啪,大家集合了,到了斋堂,都就定位后…
177.
学佛精进勇猛,为什么求佛菩萨不灵验?
我们同修为什么有时候求佛菩萨,佛菩萨不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呢?这个我们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,不能怪佛菩萨没有灵验。我们应该要反省我们自己:我们是否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?问问我们的居心,我们的居心是否…
178.
既然无我,为何还要让神识往生到极乐?
这个问题的冲突点在于,以“凡夫心”去对接“圣人境”。神识确实不是“我”,但是我们死死地执着,这就是“我”的本能。这个“无我”,不是空口说一说就能做到的。我们修行证到阿罗汉圣人的果位,脱离轮回以后,才…
179.
依止善知识需要哪几个条件?善知识的重要性
我们学佛之人,如果遇不到自己的善知识,你想在此生修行得到大利益,那是不大可能的。因为末法众生福薄障深,无缘得见诸佛显现,亲聆教法,而这个经典浩如烟海,所谓是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。 若没有善知识的引…
180.
共修好还是单独修行好?有什么不同?
所谓修行,就是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,让自己的行为从有缺陷到缺陷少到圆满的状态。 从大的方面讲,佛法认为有身、口、意三个方面。从修正的方法上有读诵、禅坐、观心、念佛等。用世间法,可以说是学习的过程。举个…
首页
上一页
5
6
7
8
[9]
10
11
12
13
下一页
找到约1793条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