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
百佛殿
/
学佛释疑
/
列表
🌎
BaiFoDian
📁
学佛释疑
📄
列表
781.
如何避免总观他人短处
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。佛教中说,依报随着正报转。正报是我们自身,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,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。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。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…
782.
每个人都可以做菩萨吗
观音菩萨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她有很深广的慈悲心,然后在慈悲心的作用下,来救度我们这个世间的种种苦难。 大乘佛教有两个“轮子”:一个轮子就是智慧,一个轮子就是慈悲。叫做“悲智二轮”。所谓“转法轮”,就是…
783.
什么是开悟
有的人认为洞察世事就是开悟,那是没开过悟,不懂什么境界是开悟。 开悟是识得自我,即自己的神识看到自己的肉体,或躺或坐,神识离体轻明。开悟的人知道开始修行了,可不像世俗人,听谁讲得好不好,有没有道理,…
784.
了生死才是人生大事
世界上有两种人: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。这样的人,虽然有远大的理想,也懂得很多的道理,但由于他没有腿,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,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,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。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…
785.
开启修行道路的三大关卡
修行从开始上路的时候也有三关: 一、腿子关 怎么能够使腿子慢慢地听话了,不疼了,这也非一朝一夕之功,平常要注意锻炼。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在每一天都有两支香,两支香要坚持坐。平常两支香在坐的时候不翻腿子完…
786.
为什么见到一个人感到特别讨厌
为什么见到一个人不知不觉感到特别讨厌,产生极大的怨恨心,这是前生宿业牵连的。 人家对你也是这样,无缘无故给你两枪,你要想到因果,这不是偶然的,而是必然的。因为你欠他的,现在新结的冤业也有,过去没有,…
787.
怎么深入经藏
问:师父,都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,我从皈依的时候就想将来一定通读佛法三藏十二部,我要做个优秀的三宝弟子,但很快我就感觉到这么多经论一般人是读不过来的,而且用古汉语记录的经论现代人也是很难搞懂。所以请师…
788.
徒弟犯戒,师父是否有过错
俗话说: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各人”。师父劝你去受持菩萨戒,是希望你走上成佛之路,并不是劝你去犯戒,所以,从劝人受戒的角度来讲,师父不但没有任何过错,相反还有大功德。至于犯戒问题,祖师大德讲:“各人吃…
789.
什么是孝名为戒
《梵网经》云: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即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,我们当行孝报答他们的恩情。佛法是至孝之道,孝道即是菩萨戒的三聚净戒: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充分展现。从广度来讲,受持菩萨戒的…
790.
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
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,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,落发为僧,遁入空门的说法,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,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?出家人一定要剃光头吗? 潜心向佛,修行不论出家在家;而出家,因为身处佛门净…
791.
佛教中的九种食
佛教认为食有长养、资益之义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。食的种类有九种: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、禅悦食、法喜食、愿食、念食、解脱食。 所谓段食:分时间段啮碎而食者。以香味触三者为体,入腹变坏,资益诸根。此…
792.
在寺院吃饭为何不能讲话
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,定感到新鲜:出家人吃饭,坐不窥堂,端身无语,举止安详,既严肃又认真,气氛平和,令人如坐春风。 跟我们平时的吃饭观念大不一样啊。仔细想想,诸如时下的各式宴会、午餐会、…
793.
有助念团参与的助念,力量更大吗
我所在的小城镇真念佛人极少,很难组建助念团,在为亲人送往生时,只能依靠一两个亲属为其助念。请问:有助念团参与的助念,力量更大吗?如果只有一两个家属在亲人旁边,以最真诚恳切的心助念,是否此助念之力也不…
794.
护理性助念是否应该男女分开
病人舍报前,在进行护理性助念时,是否最好男女分开,由跟病人同性别的人助念为好呢? 应该是这样比较好。男众病人,如果是男居士去念、比丘去念就比较好。如果病人是男众,你让女居士去念,我们僧团有些比丘明确…
795.
周行法界不告劳
其心坚固难制沮 趣佛菩提无障碍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劳 我在读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这四句对我触动比较大,尤其最后一句:“周行法界不告劳。” 这首偈的第一句告诉我们:“其心坚固难制沮。”“沮”,…
796.
求人之短也是病
“求失之者,麟角圣上有失可取。求德之者,断善者身有德可录。世间无有凡而无失,谈人之短,短在己身。麟角失者,舍大悲故。断善德者,有佛性故。故须舍失,唯求赞德,此是菩萨所应作也。” 这段引文的大意是说,…
797.
如何轻松地受持菩萨戒
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,佛教的经律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得大自在的方法。我们常常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理解,特别是在学习佛教戒律上,容易被“戒条的文字”所束缚,而产生种种烦恼,甚至对戒律产生误解,以前不受…
798.
菩萨戒的传授方式是什么
菩萨戒的传授方式有三种:上品从佛受持,即佛陀在世,得佛亲自授与菩萨戒;中品从佛弟子受持,即佛灭度后,于千里内礼请善知识教授与菩萨戒;下品从佛像前自誓受,即佛灭度后,千里内亦无法师,则在佛像前自誓受。…
799.
大乘菩萨戒以何为体
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体。《华严经》云: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皆属魔业。持戒也不例外,若发不起菩提心,就算我们能严持戒律,所持之戒也不过是世俗的戒律。 弘一大师云:“五戒、八戒,当分属于小乘;然欲秉…
800.
别戒与通戒有何区别
“别戒”即佛门七众弟子各别受持的戒律。七众弟子分别为:居士男、居士女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(译为学法女)、比丘、比丘尼。每一众皆有各自受持的戒律,比如居士男、居士女受持五戒、八关斋戒;沙弥、沙弥尼…
首页
上一页
36
37
38
39
[40]
41
42
43
44
下一页
找到约1793条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