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
百佛殿
/
学佛释疑
/
列表
🌎
BaiFoDian
📁
学佛释疑
📄
列表
1221.
什么是木鱼?和尚为啥要敲木鱼?
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法器,共有两件。最常见的一种是圆鱼形,大小不等,大者置于佛殿,小者置佛案。二者均使用硬木制成,中心挖空,和尚诵经时用木锤敲击它,便发出清脆的声音…
1222.
在家居士为什么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?
我们懂得方法,首先德行上扎根,出家人要扎四个根,在家人也应该扎四个根,《沙弥律仪》在家同学可以学。戒律里头,只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这个在家人不能学,沙弥戒、菩萨戒在家人都可以学。 不能学的原因不是有什…
1223.
为什么情绪会失控?怎样防止情绪失控?
今天情绪有没有带来呀?有没有?出门的时候,有没有带情绪出来?有没有?没有啊。有人说我今天心情很好,没情绪。喜,喜怒哀乐的喜。我们总认为,很极端的、很暴躁的那个才叫情绪,其实,我们起心动念都叫情绪了。…
1224.
信佛和学佛有哪些区别?
近代以来,因种种原因,多数人缺乏正面的途径了解纯正的佛法。一般人会被某些片面的现象所误导,误以为到处烧高香,到处跑庙宇,这就叫信佛;误以为看到有穿出家师父衣服的形象,走到大街上问人化缘,这个就叫出家…
1225.
诵读佛经是为了什么?
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、学佛,而至成佛的方法。方法无边,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,在我们这里,最适用和最通行的,则有华严经,法华经,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,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,金刚般若波罗蜜经,佛说…
1226.
佛教为何一直倡导忏悔?
佛教为何一直倡导忏悔? 忏悔,是认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。忏者,忏其前愆。从前所有恶业、愚迷、骄诳、嫉妒等罪,悉皆尽忏,永不复起,是名为忏。悔者,悔其后过。从今以后,所有恶业、愚迷、骄诳、…
1227.
皈依体是什么意思?如何得到皈依体?
何为皈依体?皈依体是什么意思? 皈依体,由三世诸佛、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。全身心地皈依三宝(佛法僧),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由诸佛世尊沿袭至今的传承。皈依体也可以说是内心的一种状态,它无形无相,却有力量…
1228.
皈依证怎么办理?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?
皈依证怎么办理?皈依证的办理 到正规的寺院拜一位师傅,请求传授三皈,举行皈依仪式,便可获得。具体需要个人的哪些证件,可在找到正规寺院后进行详细的询问。办理皈依证时,应先了解皈依三宝的意义,受三皈时,…
1229.
“行舍”是什么意思呢?
关于舍,有哪些地方提到过舍呢?五蕴的受蕴中有舍受;还有行蕴里面有个舍,就是我们学习的行舍;还有一个舍是四无量心里面的舍,这是慈、悲、喜、舍的舍;五禅支里也有个舍,寻伺喜乐舍。 那么,“行舍”是什么意…
1230.
佛法所说“精进”是什么意思?
佛法所说的精进,是在智慧指导下,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。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,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。 简而言之,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,正如四正勤所说:未生恶令不生,已生恶令断灭,未生善令…
1231.
什么是般若?佛教般若的分类
什么是般若? 般若(bō rě),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度脱愚痴,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真实智慧。般若在六度的最顶端,总括了前五度,《大智度论》说“五度如盲,般若如导”,它是六度的根本,能摄导五度入“波…
1232.
如何才能放松身心来念佛?
问: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,唯恐丢失;同时时常谨记发菩提心与念死。但是有佛友指出弟子念佛的心太紧了,应该放松身心来念。恳求法师慈悲讲述,如何放松身心念佛? 答:你能把佛号提在心中,唯恐丢失,这很好。…
1233.
病人应当如何念佛?默念还是出声?
卧病在床没有办法起身的病人,应当如何念佛,是默念还是出声念?出声可能比较摄心,但又怕他伤气,请教应当如何是好? 卧病在床,确实长时间的出声念可能比较困难,默念和金刚念配合着来。如果有亲属和莲友帮忙助…
1234.
禅对生命的重要性
禅对于我们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极为重要。佛经上讲,众生有分段生死,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、七十岁,最多也才一百多岁,俗语也说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即使寿命再长,田地房产再多,功名利禄再高,去世的时…
1235.
四念处是什么意思?四念处的内容
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处,破除常、乐、我、净四颠倒。四念处包括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。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。…
1236.
国土、极乐、众生是什么意思?
“舍利弗。彼土何故名为极乐。其国众生。无有众苦。但受诸乐。故名极乐。” 佛又对舍利弗说:这个极乐世界为什么称为“极乐”两字呢?因为极乐国土的众生,“没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。娑婆世界是,“但受诸苦,没有…
1237.
什么是食存五观?吃饭时真正该想的
记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 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 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 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 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 寺院里的饭堂它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五观堂。宋朝理学家看到出家人吃一顿饭,他说“华夏礼乐、尽…
1238.
平常如何体察本性?
这里有人提了一个问题:“大和尚慈悲,请您开示:清净本性微妙难寻更难证,请问平常如何去体察本性?” 清净本性就在当下,很微妙,不难寻,也不难证。三心不可得,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不执着的当下,了了分明…
1239.
坚持三皈依是永远不变的方向
如何靠佛法呢?需要用正知正念!需要用智慧观照,如此,烦恼、生死烟消云散! 哪里有实在性?必然会逢凶化吉!我们需要呼吁,呐喊!把三皈依这样的正知正念——我们信仰的脚、根,踏踏实实地走下去,坚定不移,百…
1240.
天人是怎么看待我们人类吃肉的
当我们人修行到一定时候,一定会对肉没有欲望的。为什么,很简单,就是我们的欲望改了。知道狗为什么喜欢吃大便吗?我们觉得狗吃大便很可笑恶心,其实在狗看来不恶心的。狗觉得大便好吃,很香。就这么简单。南怀瑾…
首页
上一页
58
59
60
61
[62]
63
64
65
66
下一页
找到约1793条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