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
百佛殿
/
学佛释疑
/
列表
🌎
BaiFoDian
📁
学佛释疑
📄
列表
1701.
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
所谓带业往生,是净土行者的观念,但在净土经典里面,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名词。所以,数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显教的净土行者之间,发生了一场“消业往生”和“带业往生”的论战。不过,根据《观无量寿经》和《无量…
1702.
“念佛一声罪灭河沙”是真的吗
这是出于《法华经》的经句,是从发心的观点说。 佛教的灭罪理论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不同。基督教说,耶稣受十字架钉死就是代世人赎罪,凡是信耶稣的人,都能免罪而成为无罪。但是又说,人不以自己的善恶行为做为…
1703.
佛教对于命相 风水的看法如何
命相、星相以及风水地理,起源很早,以星相家的传说,可以推到太古以前,天地始成之时,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,就已形成了它们的原理。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,对于命相、风水之术,既不否定也不肯定,因为他们虽有…
1704.
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
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,必须借宿命通知道过去,用天眼通知道未来,才能亲见三世因果。其实,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。 所谓三世,是指时间上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可长可短、可近可远,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…
1705.
佛教相信在劫难逃 在数难逃之说吗
佛教不相信定命论,但是相信因果论。因果是可以改变的,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,可以改变它的结果。但是佛说:定业不可转,重业不可救。所谓定业,是造了极大的恶业,如五逆──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破和合僧…
1706.
持咒有用吗
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;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,代表着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,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。 咒语的出现,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,由神灵所传授,而为民间所采…
1707.
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
是的,有人作如此说,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。比如有人说,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,是代全中国人受难。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,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。或者某某大修行者,以种种…
1708.
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
佛教的教法可以涵盖许多不同内容的层次,从民间信仰的层次、高级宗教的层次、哲学的层次以及到达实相无相的层次。 若从实相无相的层次而言,这是佛教的根本,也是佛教的基础,因为佛法主张离欲、无所求、无所依…
1709.
消灾、延生是可能的吗
佛法所讲的因果,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。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,就是因果的酬偿。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,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厄。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,消灾、延生的最好办法,是为善去恶。 消灾、延生的原…
1710.
在家学佛如何课诵
课诵的原则,以定时做定课为主。内容应该包括供养、礼拜、禅坐、持名、读诵、发愿、回向等。 所谓供养,是在佛前摆设香、花、灯、果、净水和食物。如果条件许可,应当每日换新,保持鲜度;否则亦不当有腐烂、污…
1711.
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
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。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?如果需要,又应如何设置? 这要看个人的情况而定。如果住处很小,或者住于公家宿舍,与同事、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,当然有所不便,那只有在…
1712.
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
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,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,私自馈赠、取用,不论对象是谁、理由如何,均犯偷盗戒,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,至少也是现前僧物。所谓十方僧物,是属于十方所有、一切僧众所有的。所谓现前僧…
1713.
如何做佛事
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,弘扬佛法之事,主要对象是人。课诵、闻法、讲经、布施、持戒、修定、八正道和六波罗蜜,都是佛事。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,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。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,才想要…
1714.
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
葬仪的进行,应该有诵经、念佛等佛事。但在中国现行的佛教葬仪中,出家人只管诵经,却不是葬仪的主体;因为葬仪中的家祭、公祭等仪式,均委由葬仪社派人司礼,佛事反倒成为一种点缀。 正确的佛教葬仪,除了司礼…
1715.
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
所谓感情,是指男女之间、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,亦即爱情、亲情和友情。佛教徒仍是凡夫,不可能没有父母,也不可能没有朋友,而除了出家人之外,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。佛把众生称为“有情”,也就是说脱离…
1716.
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
有人问起,做生意不能说实话,所谓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,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,那就无人问津了。既然如此,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?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? 再有人问,学佛的人不应贪心,相反的应该布施。可是…
1717.
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
原则上说,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,所以,杀人是重罪,杀其他动物是轻罪。众生固然一律平等,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,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;也能修善业,而升天堂、出三界乃至于成佛;其他众生,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…
1718.
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
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,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,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,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,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。所以,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过的是沿门托钵,…
1719.
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
不一定,要看情形。无目的的享受,应该收弃;有理由的享受,必须维持。 佛要金装,是装给众生看的;人要衣装,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。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、地位和立场。在需要威仪、礼节的场合和…
1720.
在家信佛有禁忌吗
民间通俗的信仰,有很多的禁忌,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,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。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,不可以每天清理,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。其实,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,在每天的清晨…
首页
上一页
82
83
84
85
[86]
87
88
89
90
下一页
找到约1793条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