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
百佛殿
/
学佛释疑
/
列表
🌎
BaiFoDian
📁
学佛释疑
📄
列表
621.
慈法法师关于带业往生的开示
真的有可以带业往生吗? 带业往生实在是安慰说,是对纠缠业力不舍有情的一个安慰。若强制带业往生,一定会出大问题的。很多人关于这个带业往生的问题有大篇幅的争论。本无一法可立,本无有实际可得,佛立方便,菩…
622.
一个愿力就改变一个家族
关于发愿力,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在座的同修有没有福建来的,你们知道你们家乡厦门有一个公案吗?在明朝的时候,有一家是信仰佛教的,这个居士呢他发愿力,从现在起乃至尽未来际中,愿我这个家族,没有修养…
623.
皈命念佛是什么?如何做受益最大?
我们有缘分能在大佛寺共修,不外乎几种因缘。第一,我们都是修净土法门。第二,觉得我们皈命念佛比较殊胜,而且仁焕师父自己受用了,很多同修也受用了,或者自己也受益了,才认可这个法门,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、听…
624.
学佛需要有“仪式感”吗?
常说“大道至简”。禅宗的修行就是要追求一种最简单的生活,它提倡的就是穿衣、吃饭、走路里边都蕴含着大道,所以禅宗在佛教里是一种最高明的修行。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简单的修行,它对人的根机要求是比较高的。如…
625.
如何根据法器辨别四大天王?
我们进寺院时,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,在天王殿中央供奉着弥勒菩萨、韦陀菩萨,两侧分别供奉着四大天王,又称“四方天王”或“四大金刚”,他们是守护四方的护法神,分别为…
626.
只要你肯修,就会有福报
《辩意经》上所说,第一行五十六面第一行。‘佛告辩意,有五事得为尊贵,众人所敬’,这都讲业因,你只要肯修,你就会得福报。 第一个是‘施惠普广’,就是多布施,修布施,以平等心、清净心修布施,你得尊贵身。…
627.
「唯心净土」的正确含义
这个唯心净土,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。首先在这里往往会有一个误区,就是容易把心的格局理解在一个自我的意识中,而没有把这个心,周遍在整个的国土里。 所以很多人在听到唯心净土的时候说,哎呀,当净其心,心净则…
628.
愿生极乐的人,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
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,说自己的媳妇是多坏,多不听她的话。老和尚只问她说:“你如果肚子痛有没有办法叫自己不痛啊?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?” 那一位婆婆回答说:“不能”。老和尚…
629.
破戒跟着魔的差别
假设我们用攀缘、迷惑的心,来面对五阴魔境,这个过失是非常严重: 迷则成失:【若不明悟,被阴所迷,则汝阿难必为魔子,成就魔人。】 堕淫害浅:【如摩登伽,殊为眇劣,彼唯咒汝破佛律仪,八万行中,只毁一戒,…
630.
犯盗戒要有六种因缘
构成一个盗戒,要有六种因缘。前面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把这个犯戒的因缘分成三大类:意乐、加行、究竟。 先看他心中的意乐。意乐有三种:第一种,是他物,就是有主物,拣别它不是无主之物。第二种,他物想,你心中…
631.
开过光的东西就有了灵性了吗
我们常常听到他人说,这件佛珠是开过光的,那个貔貅是开过光的。但真当别人问起你“开光”是何含义时,我们却又不太能明确地回答对方。到底开光开的是什么光?什么东西才需要开光?开光后的东西就真的会有灵性吗?…
632.
从朝至暮,一句佛号不令间断
无论在家在庵,……行住坐卧,穿衣吃饭,从朝至暮,从暮至朝,一句佛号,不令间断。或小声念,或默念,除念佛外,不起别念。若或妄念一起,当下就要教他消灭。(印光大师) 往生西方净土的三资粮“信、愿、行”中…
633.
听经闻法对我们极为重要
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心,对自己的心作开示。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种种分别念的波涛扰乱着,如希求名声、利益和安乐等等,而不愿默默无名或受到侮辱,我们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世间八法的染污当中,而真正的善心,比…
634.
如何才叫念佛有功夫了呢
我们最好趁年轻健康的时候把功夫准备好。什么叫做功夫呢?并不是飞天钻地奇奇怪怪的事,是随时可以把心静下来念佛的能力。 总之,不管发生什么事,我们对佛的“信心”和要去西方的“愿力”都不会动摇、丢掉,都可…
635.
勿定往生时间
勿定往生时间在一些地方排队等死,有一个老师给人助念,老师是头发很长的那种,法师是出家的。 有一个老师给人助念,他就表演阿弥陀佛,死的时候他就躺那了,然后给他盖上往生被,叫大家哭叫大家念,也有哭的也有…
636.
相貌好看从忍辱中来 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
一个人长寿,不会生病,强壮,持戒,所以各位持吃素,不杀生,八关斋戒,所有的戒律里面,都包括不杀生,菩萨戒里面还要吃素放生,再来,后面这一条,一个人外表端正,颜色气色皮肤好,辉容,脸上还发光,身体柔软…
637.
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?
问:是应该自己先成佛再度众生,还是生生世世做菩萨度尽众生才成佛? 答:两者发心看似不同,但其实是一样的。只不过后者发誓生生世世以菩萨身来度化众生,等众生度尽,自己才成等正觉。而前者是先成佛道,以佛身…
638.
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
尔时世尊告舍利弗:‘汝已殷勤三请,岂得不说。汝今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’说此语时,会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五千人等,即从座起,礼佛而退。所以者何。此辈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…
639.
《地藏经》是什么样的境界
《地藏经》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,“唉啊!地藏王菩萨是菩萨,不如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比地藏菩萨功德大。” “你怎么念文殊菩萨,持文殊菩萨咒啊?你念佛嘛,佛不是比文殊菩萨大啊。” …
640.
佛法不可信口开河
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,伤害自己也是伤害别人。佛教的不二法门,正是命运共同体的证明。比如说,佛教徒在家里,应当彼此珍惜、和睦相处;不仅仅是了缘,也是修行。如果强词夺理,满身佛气,伤害自己,同时也伤害我…
首页
上一页
28
29
30
31
[32]
33
34
35
36
下一页
找到约1801条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