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心灵能量 / 列表 / 佛说十二因缘
佛教网

佛说十二因缘

文 / 仁清法师 2018年10月6日
  “汝当谛听。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”,释迦牟尼佛在这儿依据过去很多佛说的法,讲的十二因缘法,这个十二因缘法是非常重要的,这部经典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,就是此经奥义当中的第一段讲的十二因缘。十二因缘,在整个佛教界当中分为,他是被分在小乘道当中,十二因缘法是什么呢?在这里只是一提,提到他的次第和他的名相,没有详细讲解。但是我们知道,我们一定要知道这部经典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是“十二因缘”和“一实道”。
  所以,我们科判上把他列到“此经奥义”上,就是这部经典到底是讲的什么?为什么他能够消业?读诵经典为什么能消业?大家很多人不知道,或者是存在一种疑惑,那么这部经典的奥义当中的第一段,就是讲的十二因缘。在这里,根据这个经文,我给大家读诵一下,这个经文是这样的:“无明缘行。行缘识。识缘名色。名色缘六入。
  六入缘触。触缘受。受缘爱。爱缘取。取缘有。有缘生。生缘老死忧悲苦恼”,这就是十二因缘。这个十二因缘我上次讲了,在这儿讲的,是吧?《众生因何轮回》那个题目讲的就是十二因缘,这个十二因缘是人轮回的十二个链条。上一次我们讲的那个题目是《众生因何轮回》,就是为什么轮回?众生为什么轮回?怎样才能不轮回?掌握这个链条,你从哪里下手?把他逆回去就可以了。
  这个“缘”是啥意思?“缘”是缘起的意思。“行”,比方说这个“行”吧,是因为无明而起的,如果没有无明了,就没有这个“行”了,就是这个含义,明白吧。从这儿开始,我们说这个“爱”和“取”,“取”和“有”。比方说,我们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生贪爱了,你就没有执取的心。
  打一个比方,很笨的一个例子,如果说你看到一个人一个耳环,这个黄金的耳环非常好,非常值钱。如果一个小偷,看到别人的耳环了,他看到非常好,产生了一种贪,不管他有没有,他看到你的东西了,他就想得到,这就是一种“爱”,贪爱,执着,心里动念,开始造作,造作是“取”,就开始“取”。
  这种“取”又分两段:就是心里那种“取”,那是一种贪心执着;和行动上的“取”,这两种都会产生“有”。这个“有”是业的意思,造作的业。仅仅是心里想偷,那么是一种意业的偷盗行为。如果心里想偷,然后你设计偷成了,意业也有了,身业也有了,偷盗业就有了,这个“有”这个业就产生了。这个产生,业的产生,就开始,它是轮回的一种因,就开始“生”和“老死忧悲苦恼”,这是十二因缘。这个十二因缘,我们在这里不展开讲,因为我们上次这个讲稿讲过了,大家可以参考我上次那个讲稿叫《众生因何轮回》,这个在优酷网上能搜到视频。
  课下如果你们想真正地明白这部经,课下最好是把他看一看。如果我们今天要讲这个十二因缘的话,今天这一天都讲不完这一段,所以说今天我们不展开他,只是把这个内容在这里体现了,所以这个经典重点在“十二因缘经”和“一实道的大乘道”,这个“一实道”的大乘道我们下午再讲,今天上午我们就圆满了。
  谢谢你看完 仁清法师 的文字!
打赏
上一条 这八个字是感应道交的原理 下一条 看不见轮回,为什么要相信轮回?
延伸阅读 大境界的人,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,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…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」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…以忍来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“忍辱”,是良药,但是苦口。能忍的人,走到那,都是海阔…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“发心”,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“责任…9记金刚棒喝,句句戳心、振聋发聩。 拜佛 “拜佛不是弯下身体,而是放下傲慢。”大家要记住!…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,你仍然不悟!因为不悟的人,说无念,执着无念…忍辱其实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≠忍气吞声,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“辱”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,…
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