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心灵能量 / 列表 / “人人都是佛”与“众生皆成佛”分别有何深意?
佛教网

“人人都是佛”与“众生皆成佛”分别有何深意?

文 / 圣严法师 2018年9月28日
  王阳明先生说“满街都是圣人”,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,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:“奇哉!奇哉!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”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,为何众生不是佛?乃因众生有烦恼,烦恼去了,众生就是佛。也许有人问:“本来都是佛,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都是众生呢?”
  “人人都是佛”,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,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,君子用真诚心待人,宁可受欺,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,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。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,你现在不是圣人,终有一天你可能成为圣人,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。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,每一个众生与他并无差别,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,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芸的众生,这是众生都是“佛”的意义。
  “众生皆成佛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,所谓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可不可能呢?
  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分为六个等级:
  一、 理即佛: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,不管你有没有听到过佛这个名字,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,我们称为佛性──成佛的可能性,不要说是放下屠刀,就是没有放下时也是佛,所以不但是人,连蚂蚁、苍蝇等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也都是佛。
  二、名字即佛:听到过“佛”这个名字,知道有“佛”这个名称,也听到有人说过“人皆可以成佛”,这种人是名字佛。
  三、观行即佛:参加过佛教修持活动的人,不管得效深浅,只知道有这么一种修行的方法而尝试着去做的,这种即称为观行佛。
  四、相似即佛:已经修行到信心坚定不移的人。切实的信心一定要从实际修行的体验中得来,若能知道自己必将成佛和一定成佛,此为相似佛。
  五、分证即佛: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,地前能伏住无明而不能断除无明,地上则无明分分断灭而佛性分分显露。
  六、究竟即佛:断一分无明,证一分佛性,到无明断尽了,就是究竟佛。
  以上所说的佛很不容易见到,释迦牟尼佛以后,离弥勒佛出世还很久,但现实生活中有佛。满街都是圣人,当然满街都是佛,大家都是佛,没有一人不是佛,没有一物不是佛。一个人,不管他信佛不信佛,我们也把他当成一个佛,只要他说的话合乎佛法,他的话就是佛说的话。日常生活中,合乎“戒定慧”三无漏学的三个标准的人,便是现在的佛,活着的佛。人们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,一时修行一时是佛,一念修行一念是佛,若能念念不断地与戒定慧相应,他便念念是佛了。戒定慧代表着佛的清净的一切身心行为。我们常说佛有千百亿化身,但我们不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们自己,有时就是佛的化身。不过也有人问:“我不信佛,我也是佛的化身吗?” 是的,佛以种种身分、种种行为来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。人们进入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的因缘可有很多,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励劝说而接触到佛法。有的人环境太好,不愁吃、不愁穿,而且生来便有很聪明的头脑和强健的身体,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痛苦的问题,一旦当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击,让他知道了社会上还有苦难、烦恼并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时,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学佛之路。所以佛的出现在面前,不一定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佛相。
  谢谢你看完 圣严法师 的文字!
打赏
上一条 心中有佛人自安 下一条 学佛虽看似简单 坚持下来却很难
延伸阅读 大境界的人,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,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…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」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…以忍来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“忍辱”,是良药,但是苦口。能忍的人,走到那,都是海阔…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“发心”,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“责任…9记金刚棒喝,句句戳心、振聋发聩。 拜佛 “拜佛不是弯下身体,而是放下傲慢。”大家要记住!…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,你仍然不悟!因为不悟的人,说无念,执着无念…忍辱其实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≠忍气吞声,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“辱”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,…
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