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心灵能量 / 列表 / 向内求不要向外求,佛菩萨会加持我们满愿的
佛教网

向内求不要向外求,佛菩萨会加持我们满愿的

文 / 梦参老和尚 2018年8月29日
 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,修养内德,如果你内里有德,不求名闻而自得名闻。假使我们出家人有所求的话,那你就求佛,求地藏、文殊、普贤都行,虔诚供养礼拜,求什么有什么,乃至求成佛,佛菩萨会加持我们满愿的,所以应向内求不要向外求。
  也不要去打知名度,即不求人知,知名度不是打的,也不是一打就有的。像地藏菩萨在山里修了那么多年,拜《华严经》拜得石头都踩了两个脚印,几十年没下山,那是地藏菩萨化身,没有求,居士自己送上来。
  相反的我们有好多修行者,特别注重世间的名闻利养,心攀缘于外,随居士转,跟他说好话,这是不可以的,这是你有了世间名闻利养的心。居士接近佛门找师父,是求解脱的。我们要用善法来摄受他,给他讲怎样修行,怎样来恭敬三宝。六度万行布施为首,劝他布施,给他说布施的好处功德,不是为了个人,而是为了供养三宝,建设三宝,劝他布施积累福报。
  如佛在世时有两个大弟子乞食,迦叶尊者乞食时候专找贫苦的人去让他们布施供养,好给他们增福,不再受苦了。舍利弗尊者就是找富有者,他想他今生所以富有,就是因为过去布施的功德,如果失掉了以后就要受苦,所以他专找富人化缘。尊者所行不为自己,而是利益他人的心,所以修行主要看你怎么用心。
  谢谢你看完 梦参老和尚 的文字!
打赏
上一条 别人给得起,但你的福报不一定能用得起 下一条 如何做到修行与工作两不误?
延伸阅读 大境界的人,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,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…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」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…以忍来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“忍辱”,是良药,但是苦口。能忍的人,走到那,都是海阔…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“发心”,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“责任…9记金刚棒喝,句句戳心、振聋发聩。 拜佛 “拜佛不是弯下身体,而是放下傲慢。”大家要记住!…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,你仍然不悟!因为不悟的人,说无念,执着无念…忍辱其实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≠忍气吞声,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“辱”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,…

© 2018-2025 Baifodian.Com 百佛殿
👈
返回
🌎
佛教网
🔎
搜索
🚥
导航
🔐
登陆
💳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