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佛教知识 / 列表 / 《认识菩提心四、菩提心的殊胜
佛教网

四、菩提心的殊胜

专题《认识菩提心文 / 济群法师 2018年8月9日
  我们已经了解到,学佛的正确发心是发菩提心。但在佛教界,不少人仅仅将发心作为口号,却不曾付诸行动。原因何在?我想,应该是对菩提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。

  就我个人而言,过去对菩提心的认识也很肤浅。虽然时常会提到发心,可也和很多人一样,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。自从接触《华严经?初发心功德品》后,被菩提心的力量所震撼。回顾多年所学,并进一步翻阅大乘经论,才深切意识到发菩提心的意义所在。

  1、菩提心的殊胜
  和许多大乘经典一样,《初发心功德品》亦以校量的方式来阐述发心功德。经中运用了十一个比喻,分别为:利乐众生喻、速疾步刹喻、知劫成坏喻、善知胜解喻、善知诸根喻、善知欲乐喻、善知方便喻、善知他心喻、善知业相喻、善知烦恼喻、供佛及生喻。

  本品主讲者为法慧菩萨,当机者为天帝释。经文开篇,天帝释即向法慧菩萨询问:菩萨初发心功德究竟多大?法慧菩萨首先是以利乐众生喻进行说明,经文大意为: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(能为众生带来利益安乐的物质资生用品),供养十方世界中多达十阿僧祇的众生,历经百劫;然后教化他们修习十善道,以此法供养历经千劫;然后教化他们修习四禅,长达百千劫;然后教导他们修习四无量心,长达亿劫;然后指导他们修习四无色定,长达百亿劫;然后指导他们依解脱道修行,令得须陀洹果,长达千亿劫;然后又指导他们修行,令得斯陀含果,长达百千亿劫;然后指导他们安住阿那含果的修行,长达那由他亿劫;然后指导他们阿罗汉果位的修行,长达百千那由他亿劫;然后又教化安住成就辟支佛道的修行。

  法慧菩萨运用这一系列比喻说明之后,反问天帝释:佛子!你看此人功德有多大?天帝释答言:此人功德实非凡人可以想像,唯有佛陀才能知晓。

  法慧菩萨接着说:此人功德虽不可思议,但比之于菩萨初发心功德,却不到百分之一、千分之一、百千分之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之一。换言之,菩萨初发心功德超过以上功德的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优波尼沙陀倍。优波尼沙陀是梵语的数量单位,为最大的数量词。

  接着,法慧菩萨又连续演说十个比喻,层层递进,以此校量菩萨初发心的功德。在这十个比喻中,后后功德胜于前前。故每一喻皆以“且置此喻”作为开端,舍置前前,更举后后,以此标举菩萨初发心功德之殊胜难思,至高无上。

  了解到初发心的殊胜功德,我们在心向往之的同时,或许也会产生一丝疑惑:菩萨初发心为何具有如此功德呢?菩萨初发心究竟与凡夫、二乘人的发心有何不同呢?针对这一疑问,法慧菩萨进一步作出说明:

  天帝释!一切诸佛初发心时,不仅以一切资生用具供养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;也不仅教化众生修习五戒、十善,修习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并帮助他们获得须陀洹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。初发心菩萨并不以此为满足,更在此基础上,发心令如来种性不断并传播到所有世界,发心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道。

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菩萨初发心与凡夫、二乘人发心的根本区别,在于前者是以无限之心行广大善行,而后者却是有限的。此处所说的有限包含两个方面:一是数量有限,尽管“十方十阿僧祇”这个数字已大得难以想象,但毕竟还是有限的;二是成就有限,无论是以资生用具令众生获得安乐,还是指导他们成就声闻四果乃至辟支佛道,皆是有限有上的果位,非为无限无上的佛果。

  从有限的发心出发,度化有限的众生,成就有限的果位,最终成就的功德必然是有限的。再多的有限相加,不过是更多、更大的有限,绝不能和无限相比。而菩萨初之发心,是以无限的众生为利益对象,以无限的佛果为成就目标。

  或许有人会感到不解:众生如微尘般数不胜数,诸佛菩萨可能度尽吗?久远劫来,已有无量诸佛成就佛道,若诸佛皆须度化一切众生后方证菩提,为何还有无数众生沉溺于生死轮回之中?众生并未度尽,而诸佛已然成就,此又作何理解?

  我们要知道,菩萨发心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道,并不意味着要等众生全体成佛之后,功德才能圆满。如是如此,恐怕无人能成就佛道。因为众生是无限的,而佛菩萨之出世度众生,还需因缘具足。唯有众生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,佛菩萨才有能力度化他,否则也是枉然。

  如果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,并在修行中逐渐成就这一发心,那么,当他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限、平等的慈悲时,也就圆满了诸佛所具有的心行和品质,当下便与佛无二无别了。反之,若在其心目中还有一个众生被厌弃,菩萨就不能圆成无上佛果,因为他的慈悲心还不彻底。

  在教界广为流传的《普贤行愿品》,正是普贤菩萨为我们成就诸佛无量功德所提供的修行捷径。《行愿品》的核心内容为普贤十大愿王: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,五者随喜功德,六者请转法*,七者请佛住世,八者常随佛学,九者恒顺众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从以上内容看,似乎也很平常,多数佛教徒都不会感到陌生。然而在《普贤行愿品》中却被尊为“愿王”,原因何在?

  《普贤行愿品》出自《华严经》,其修行立足于华严境界之上。这一点,主要表现在每一愿的开端和总结。如“礼敬诸佛”,其始为:“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,我以普贤行愿力故,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。”其终为:“虚空界尽,我礼乃尽;以虚空界不可尽故,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如是乃至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礼乃尽;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”

  “礼敬诸佛”,似乎多数学佛者都会。但一般人从狭窄的凡夫心出发,礼敬的内涵亦很狭窄。而在普贤菩萨之广大行愿中,是以尽法界、虚空界、十方一切诸佛作为礼敬对象,并且不是礼敬一天、一年乃至一生,而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。纵使海枯石烂、虚空界尽,亦恒常依普贤行愿修持礼敬法门。

  其余九愿的境界,皆亦如是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,普贤行愿之所以被尊为愿王,关键就在于它立足于无限,以无限之心行无限善行。礼敬诸佛是以一切诸佛为所缘,度化众生同样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,并且都是尽未来际。在对象上是无限的,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被排除在外;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,既没有停息之时,也没有结束之日。

  依《华严》的见地发心、修行,是以无限为起点,而“无限”二字,正是菩萨初发心功德不可思议的关键所在。依有限的发心,即使做再多的利生事业,成就终归还是有限。若欲成就佛果的无量功德,必须建立于无限的发心之上。我们知道,任何一个数字乘以无穷大之后,结果必然是无穷大。同样的道理,以无限之心修持善行,所行虽然有限,所获乃是无限。所以,若初发心菩萨以无限之心行利生事业,便能于念念中成就无限功德,圆成佛道资粮。

  2、菩提心是入大乘门
  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?很多人都以为,学习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,学习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,却极少从自己的发心进行考量。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,因而,中国佛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,似乎这一身份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。

  何为大乘?宗喀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中说:“此中佛说有波罗蜜多乘及密乘二种,除彼更无馀大乘矣。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?唯菩提心是。此于身心何时生起,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,是亦住入大乘;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,则纵有通达空性等功德,亦是堕入声闻等地,退失大乘。”这里,以菩提心作为衡量是否大乘的标准。唯有发起菩提心,方为大乘行者。反之,即使证得空性,成就种种功德,也只是自度的声闻行者。

  菩提心与空性慧为佛法修行的两大内涵,如鸟之双翼,缺一不可。《略论》云:“如是无上菩提心者,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,通达空性之慧者,如水粪等,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。”明确告诉我们:空性慧乃成佛之共因,而菩提心则为成佛之不共因。所谓共因者,即三乘圣者皆依空性慧而成就,为三乘修行之母。所谓不共因,是因为三乘之中,唯有佛道的修行中才必须具备菩提心。换言之,发起菩提心之后才是真正的佛子,是合格的大乘行者。

  但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,似乎更重视空性慧的成就。教下行者通过数十年的学习,主要是为了获得正见,并依此修习止观,最终契入空性、成就空性慧。宗下更极为重视见性,以见性作为修行的根本目标,似乎见性便可囊括修行的一切。或许是因为对空性慧的特别偏重,所以,虽有不少大乘经教都在强调六度四摄的菩萨行,但并未引起四众弟子的普遍重视,将之落实于真修实履的更不多见。

  菩萨行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。事实上,因为忽略了大乘佛教建立的基础——菩提心,相当一部分人的行持早已落入小乘乃至人天乘。既没有慈悲众生的济世情怀,更没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。他们也许从未思考过:作为一个大乘行者,究竟应当成就怎样的品质?这一流弊,使得汉传佛教更接近于超然出世的解脱道,而非积极利生的菩萨道。
  谢谢你看完 济群法师 的文字!
打赏
上一条 三、如何正确发心 下一条 五、菩提心的种类
延伸阅读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断灭见叫邪见,就是他完全不相信世间上有因果,他不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可乐…你是灭色取空,还是离相清净 假观的智慧,第一个就是相状。因为如是相,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…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,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,他二十…佛教常用赞偈 1.晨钟偈 闻钟声,烦恼轻,智慧长,菩提生,离地狱,出火坑,愿成佛,度众生 …吃饭,居然还要训练? 说到修行,我们往往想到特定的方式、特定的场所、特定的时段。但具足这些…烦恼即菩提 读《六祖坛经》,里边有句话叫做“烦恼即菩提”,我们可以理解“烦恼”这个词,对于…浅说地藏经 导语 在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信仰文化中,四大菩萨的精神是我们佛教徒修学菩萨道的榜…

© 2018-2024 百佛殿佛教网
返回 🌎
佛教网
📃
佛教知识

藏经阁
📖
经典故事
😃
学佛释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