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佛教知识 / 列表 / 什么是菩萨?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
佛教网

什么是菩萨?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

文 / 宗道法师 2020年7月21日
  我们经常讲菩萨,“菩萨”其实是略称,全称是“菩提萨埵”。因为中国人喜欢简略,所谓“秦人尚简”。《心经》就说:“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”
  昙鸾大师解释说:“菩萨”者,若具存梵音,应言“菩提萨埵”。
  “菩提”者,是佛道名;“萨埵”,或云“众生”,或云“勇健”。求佛道众生,有勇猛健志,故名“菩提萨埵”。今但言“菩萨”,译者略耳。
  “菩提萨埵”分开的意思是什么呢?“菩提”是“佛道”的意思;“萨埵”有两重意思,一个是“众生”,一个是“勇健”。
  什么是菩萨?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菩萨就这两件事。因为菩萨没有成佛,所以要上求佛道。佛是无上正等正觉,菩萨还有上,所以要上求佛道。向下呢?菩萨要救度、帮助一切众生。
  昙鸾大师在这里特别强调“勇健”,“求佛道众生,有勇猛健志,故名‘菩提萨埵’”。为什么菩萨在求佛道的时候,要有勇猛健志呢?
  在我们想象当中,高僧大德都是在山上悠闲地喝喝茶,打打坐,写写书,好像也没什么勇猛健志啊?其实是有勇猛健志的,只不过这种勇猛健志多是内在的。当然,也有外在的。
  我们经常说“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帝王将相所能为”。一个人能做帝王,能指挥千军万马,也能打打杀杀,但是他未必能降伏自己的心。
  降伏自己的心最难,降伏心的过程,真的需要勇猛健志。
  龙树菩萨的《易行品》里有句话:“发愿求佛道,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。”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,我们举地球看看;不要说举地球,这张桌子大家举举看。所以,难度是非常大的,非常具有挑战力。
  这个难是难在内,不是难在外边,不是说去建功立业。建功立业其实还简单,降伏这个心是最难的。
  所以,我们的敌人不在外边,在里边;我们的敌人也没有很多,只有一个,就是“我”。
  如果修圣道门的话,要耗费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。所以在这个过程里,确实需要勇猛健志。
  我们可以想一想关于菩萨勇猛健志的故事。比如地藏王菩萨,他说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。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里,有很多都非常感人,可见菩萨修行非常勇猛。
  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某一世,曾经是一个村落的负责人。这个村被一群强盗烧杀掳掠,强盗头儿要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杀掉。这个村长菩萨就跟强盗谈,希望不要杀人。强盗不同意,不讲道理。
  后来这个村长想了一个办法,他跟强盗说:“你杀人也可以,咱们来做个游戏。”强盗一听做游戏,“好啊!做什么游戏呢?”村长指着前面的一个湖说:“等一会儿我跳到湖里去,我会在水里憋气,趁我憋气的时间,请你让村子里的人逃出去,逃出去的人不可以杀掉,等我的头从水里出来了,你就把剩下的人全都杀掉。”
  强盗想:“你能在水里待多久?最多能救一两个人嘛。”强盗觉得这个游戏好玩,就同意了。
  然后村长就跳下去了,村子里的人就使劲往外跑。过了一分钟,跑了很多;过了两分钟,村长的头还没冒出来,又跑了很多;过了十分钟,又跑了很多;过了半个小时,村子里的人全都跑光了。
  强盗突然反应过来:不对呀,这个人怎么一直没冒上来呢?人都跑光了。
  然后就让人去水下看,结果发现村长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水底的一根木桩上,等于是舍掉自己的生命,救了全村的人。
  是不是很感动?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。
  菩萨要救度众生,一定要悲心所感。菩萨那种勇猛健志,不是我们世间人为了赚钱,或者为了事业成功所付出的那一点勇猛健志,根本就不能相比。
 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。
  我们不说佛,就说这些祖师,像玄奘大师、鉴真大师,是不是都有勇猛健志?一个是去西方求法,一个是去东方传法,都是不可思议的,不是九死一生,是百死、千死一生啊!
  当时跟鉴真大师同船去的有上百人,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几个人,鉴真大师就是其中之一。鉴真大师一共东渡了七次,前面六次全都失败了。有一次他坐船从宁波出发,船居然被吹到海南岛去了。后来鉴真大师双目失明,这就是勇猛健志。所以日本人很感谢鉴真大师,鉴真大师把中国很多宝贵的东西都带过去了。
  当然,我们做不了这样的菩萨,我们可以做一个具有菩萨格的凡夫。
  我们现在念佛,等我们从极乐世界再来的时候,圣衣一穿上,我们就不怕了,就有铠甲了。就像释迦牟尼佛前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样,就算把我们的胳膊、腿、肉,片得干干净净,我们也能立马就复原了。
  谢谢你看完 宗道法师 的文字!
打赏
上一条 出广长舌相是什么意思? 下一条 什么是业障?业障的表现有哪些?如何消除业障?
延伸阅读 云板的功用何在 《禅林象器笺·呗器门》中说云章曰:板形铸作云样,故曰云板……俗事考云:宋太…古代比丘都用什么生活器具 《梵网经》卷下说:“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,行来百里千里,此十八种…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断灭见叫邪见,就是他完全不相信世间上有因果,他不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可乐…你是灭色取空,还是离相清净 假观的智慧,第一个就是相状。因为如是相,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…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,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,他二十…佛教常用赞偈 1.晨钟偈 闻钟声,烦恼轻,智慧长,菩提生,离地狱,出火坑,愿成佛,度众生 …吃饭,居然还要训练? 说到修行,我们往往想到特定的方式、特定的场所、特定的时段。但具足这些…

© 2018-2024 百佛殿佛教网
🌎
佛教网
📃
佛教知识

藏经阁
📖
经典故事
😃
学佛释疑
👈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