🌎百佛殿 / 学佛释疑 / 列表 / 唐玄奘“五种不翻”佛经译论
佛教网

唐玄奘“五种不翻”佛经译论

2018年11月8日
唐玄奘“五种不翻”佛经译论
  在五种情况下,应该采用“不翻”原则,即“音译”原则。这五项原则依次为:秘密故不翻、多含故不翻、此无故不翻、顺古故不翻、生善故不翻。
  “五种不翻”是玄奘译经理论的重心,也是他为“翻语”设立的法则。
  一、“秘密故不翻”
  意思是说,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,而应采用音译。
  佛经中有大量的“秘密”,如“咒语”等。“陀罗尼”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“咒语”,汉译为“秘密语”、“真言”或“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”,是佛、菩萨、诸天的秘语,总括佛、菩萨公德、誓愿及佛法精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。
  这些秘密咒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,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,因此宜采用音译方式。“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,微妙深隐,不可思议,故不以义译之”。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,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,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,深刻领会佛意,保持佛语的神秘、庄重和典雅;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,则会失去这种神秘感,失去原有的佛意。
  例如,“阿弥陀佛”意为“无量寿佛”或“无量光佛”;六字真言“唵嘛呢叭咪吽”意为“哦!莲花里的珠宝!”;《大悲咒》共84句,全部采用音译,第一句“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”意为“皈依三宝”;《般若婆罗蜜多心经》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”意为“去吧去吧,到彼岸去吧,大家都度到彼岸,愿正觉的法成就”。
  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,世代口耳相传,其所体现的神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力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,则意趣全无。其实,不光佛教咒语对佛教徒具有特殊的魅力,其他宗教咒语对其信徒也同样具有神秘莫测的魅力。此外,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有一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词语,对本族人具有特殊影响力,这种特殊影响力对外族人来说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。
  二、“多含故不翻”
  意思是说,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,而应采用音译。
  佛教经典中有些词语含义非常丰富,而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,如果使用其中一个含义的词语,则会造成信息与意义缺失。
  例如,“薄伽梵”具有六种意义:“自在、炽盛、端严、名称、吉祥、尊贵”。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,如果采取意译,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,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,因此只能音译。
  又比如,“阿罗汉”意思是“无生、应供、杀贼”;“比丘”意思是“乞士、破恶、怖魔”。这些词语含有多种意思,如果只翻译其中的一种,就会丢失其他意思,不能完整表达原义;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译,又显得累赘,所以只能音译。
  三、“此无故不翻”
  意思是说,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,而应采用音译。
  例如,“阎浮树”又名“胜金树”,只产于印度等地,中国没有这种树,所以采用音译。同样,“槟榔”是印尼语的音译,“葡萄”是大宛语的音译,“西瓜”是女真语的音译,“茉莉”和“昙花”是梵语音译,等等。
 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化局限词,即只存在于一种文化当中,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,一般都采用音译的方式,保持原文化的形态和精神。
  四、“顺古故不翻”
  意思是说,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,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。
  例如,“阿耨菩提”,可以翻译为“无上”、“正等”、“正觉”。但是,从东汉以来,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,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,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。
  五、“生善故不翻”
  意思是说,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,否则容易等闲视之,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,而应采用音译。
  例如,“般若”跟汉语里的“智慧”意思差不多,但有着轻重之分。“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,是指能够了解道、悟道、修证、了脱生死、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。这不是普通的聪明,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。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,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。”因此,音译为“般若”显示出对佛经的尊重敬仰,而意译为“智慧”则显得轻浅世俗。实在要译的时候,“般若”往往被译为“大智慧”、“妙智慧”、“真智妙慧”之类。
  此外,“释迦牟尼”、“阿耨菩提”、“菩提萨埵”分别被意译为“觉悟者”、“能仁”;“正遍知”;“道有情”、“大道心众生”,但音译和意译之间体现出尊卑之别。这些意译都是用儒家和道家的概念与术语拟配佛学的概念与术语,即所谓“格义”或“归化”,从而不仅混淆了佛学与儒道之间的区别,而且降低了佛陀和佛学的地位。因此,应采用音译以保持佛经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典雅庄重的风格。
打赏
上一条 绕佛为什么右绕?几圈为宜? 下一条 佛涅槃后,去了哪里?
延伸阅读 如何避免年纪大或病痛时,颠倒不念佛 问:请问法师,很多人平时很用功念佛,但年纪大或者病痛发…为什么有人富贵坚固得来容易,有人却要辛苦劳作 我们先讲这个心。这个心,就是你这个心力。譬如…法性本来空寂,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,产生一个识,一个明了性。根尘一碰…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,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情,师父你看怎么办? …做事认真是执着吗?这种算随缘吗 问:南无阿弥陀佛!法师慈悲!我们很多的佛子喜欢说随缘,不要…修行人应如何消除三障 忏法上说,要灭除三障,当生七种心。哪七种心呢?一者惭愧、二者恐怖、三…不为物转,则能转物,即同如来 关于“修学位次”,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,就是“转”字。《楞…

© 2018-2024 百佛殿佛教网
🌎
佛教网
📃
佛教知识

藏经阁
📖
经典故事
😃
学佛释疑
👈
返回